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今日启动“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
今日举行了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主题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王伟、副司长姚珺,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王文远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一级巡视员(正局长级)程晓明主持。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一级巡视员(正局长级) 程晓明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部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今天是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主题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出席发布会的有: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王伟司长、姚珺副司长,科技司任爱光副司长,运行监测协调局王文远副局长。我是本场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办公厅程晓明。
首先,请王伟司长介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
总台央广经济之声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制造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请问工信部在保持制造业稳增长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 王文远
新京报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科技创新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驱动作用日益明显,请问,工信部围绕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如何发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 任爱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近年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请问工信部在强链补链固链稳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措施?
姚珺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近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断点”“堵点”“卡点”,扎实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加快“卡脖子”技术产品突破;加强监测调度,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强化物流等要素保障,促进重点产业链快速复工复产;加强供需对接,稳定大宗商品、关键零部件价格,保障重点物资供应。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总体保持安全稳定运转,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以应用带创新,以创新促应用,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
二是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在重点优势领域积极锻造长板,巩固好领先优势。实施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链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主动谋划、前瞻部署一批未来产业链,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三是构建产业链融合生态。鼓励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向上中下游中小企业开放创新、市场、人才资源,在技术攻关、生产验证、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四是促进产业链国际合作。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优化政策和市场环境,扎实做好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工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有关国家制造业领域政策对接,深化多双边创新和产能合作,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稳定。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人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的制造业目前正处于技术升级与劳动力结构转型的过程当中,请问工信部在推进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采取什么措施?
任爱光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强组织领导、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开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组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部内司局和部属单位各司其职、工信系统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机制。细化实化信息通信、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中人才队伍建设内容,做到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强化对人才的精神引领,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加大技术技能人才表彰,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行业人才培养开发迈上新台阶。加强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摸底,指导完成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等14个重点领域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强化供需对接,推动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超过320万人参加急需紧缺人才培训和岗位培训。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培养1.5万余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实施工业通信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培训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技能人才超过252万。建设运行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网上学习平台,开发在线课程资源10149个,参训人次超过570万。
三是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行业人才评价选拔激励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联合人社部印发工程技术人才、工艺美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增设正高级职称,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打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接续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成功颁发全国第一张1+X证书。组织实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水平考试,累计报考人数超过485万,通过人次超过92万。举办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等,辐射带动1000多万名职工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150多万职工通过比赛晋升技能等级。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牢固树立“抓产业必须抓人才”的理念,坚持“高精尖缺”导向,统筹推进重点人才队伍建设,以优质企业、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创新平台等为载体,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以高水平人才支撑和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近两年来,制造业比重逐渐从2020年底的26.3%,提升至今年二季度的28.8%,请问如何看待制造业比重的提升,下一步工信部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王伟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决策部署,这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振作工业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落实,各方面通力协作,共同来稳住产业链供应链,我国制造业顶住下行压力,保持了恢复增长的态势。去年,我国制造业增长了9.8%,高于GDP增速1.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增长了2.8%,高于GDP 0.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和制造业比重的回升,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充分展现出我国制造业规模大、体系全、韧性强的重要优势。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好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提质增效升级,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稳投资。加快“十四五”工信领域重大工程和行动实施,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强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融合应用,推动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二是增动能。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应用,提升传统产业质量、效益和效率。同时,努力扩大增量,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
三是育主体。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成长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再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四是优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好各项工业稳增长政策,落实落细惠企政策,特别是中小企业纾困帮扶政策,加大要素协调保障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谢谢。
中国网记者
近年来,不少制造业企业加快向服务型制造方向发展,从原来单纯的制造端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向产业链后端拓展。请问工信部在支持服务型制造发展的环境优化上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
王文远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我们高度重视服务型制造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2020年,我部联合15个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是开展示范遴选。我部于2017年、2018年和2021年开展了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工作,共遴选了418个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和城市,总结、推广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三是强化公共服务。2016年起举办了4届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组织开展了19场“服务型制造万里行”系列活动,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营造了良好发展氛围。
目前,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作用凸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一是坚持示范引领。今年,我们启动了第四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工作,将继续培育和发现一批典型标杆,引领带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强宣传推广。完善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等交流推广平台,推进理论研讨、理念传播和应用深化。持续开展“服务型制造万里行”系列活动,推动服务型制造走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走进中小企业。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健全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建设,强化理论和政策研究。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谢谢。
中国经营报记者
工信部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赋能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任爱光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我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技术创新攻关,以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为抓手,发现和培育优秀企业,竞争产出一批优秀产品,联合国家药监局开展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专题揭榜工作,调动行业资源和积极性,构建研发-产业-应用“快车道”。组建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鼓励高校、企业组成联合体开展协同创新。
二是促进赋能应用落地,批复建设8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部省协同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加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服务能力。积极挖掘并开放一批应用场景,以用促研推动智能技术产品落地应用与迭代。组织开展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活动,编制《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技术产品供需目录》,促进智能化转型。
三是打造融通产业生态,建设一批5G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算力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并开放行业数据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引导鼓励国内开发框架开源开放,推动建立软硬一体、上下游联动的产业生态体系。强化标准引领,加强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编制《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30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积极进展。一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培育成长出一批传统行业+AI的典型企业,推广应用一批智能化升级的典型案例,导出形成AI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智能制造领域,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产品检测效率和设备利用效率。智慧医疗领域,智能技术有效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提高医疗装备的诊断准确性与服务便捷性,目前,国内已获批40余张AI影像医疗器械三类证。二是智能产业实力持续提升。据测算,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智能芯片、终端、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善。通过以建带用、以用促建,截至6月底,已建成5G基站170万个,培育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全国建成多个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数据集建设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先导区作用,通过揭榜挂帅等手段,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融合应用,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谢谢。
中央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近年来“外资企业撤离中国”的传言几番引起各界关注,继而多次引发市场上关于制造业外迁、产业链转移的讨论。请问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未来在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方面,会采取哪些举措?
姚珺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关于您提到的制造业外迁、产业链转移,我认为总体上这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全球化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往往会对全球生产能力布局主动进行调整。我们欢迎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也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
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缩减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推动一般制造业领域全面开放,实现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当前,我国制造业对各类资源要素的吸聚力正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外资主动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今年1-5月,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2.9%。
虽然一些外资企业在推进多元化布局,但从总体来看,外商对华投资步伐并没有放慢。今年1-5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中国德国商会、中国美国商会的报告也显示,超七成德资企业、超六成美资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多家知名跨国企业围绕低碳领域加大在华布局,我国依然是外商最佳的投资选择地。
下一步,我们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理念,扩大制造业高水平开放,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是支持外资加大在华投资,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运用“直通车”“绿色通道”等部省联动服务保障机制,全力支持重点外资项目加快落地。二是鼓励国内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做优做精一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三是推动构建制造业合作伙伴关系,完善与相关国家、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话机制,推进战略、规划对接,加强规则、标准联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为制造业开放合作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谢谢。
中国电子报记者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请问,工信部在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伟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深化产融合作工作,推动金融资源与制造业对接,构建循环畅通、发展稳健的产业链生态。
一是加强金融支持政策顶层设计。联合“一行两会”出台《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资源为工业绿色发展提供有效支持。配合人民银行设立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引导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二是推进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目前,我部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18家金融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协调部分金融机构为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提供专项优惠金融支持,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提供2000亿元专项优惠贷款,中国太保集团按市价20%提供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专项优惠保险。
三是创新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和“补贷保”联动试点。其中,“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硬科技属性进行评价等工作,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目前已完成超过100个项目的初审。“补贷保”联动主要是强化与金融保险机构的战略协同,通过“政策增信+信用贷款+保险支持+地方配套”的联动,支持龙头企业及其关键配套企业获得更多优惠资金,目前已有多个城市制定了配套政策。
四是充分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我部依托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搭建了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区域涉企数据共享,设立助企纾困、绿色发展、稳链保供等10多个专区,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并建立“日对接、周督促、月反馈”机制,保障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自2021年2月平台上线以来,已有企业用户数16万多家,金融机构用户数2000多家,发布金融产品300多项,帮助企业实现融资超过2500亿元。
五是推动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2020年,我部会同相关部门选择两批共51个城市作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加强试点城市政策设计和引导,开展产融合作论坛等数十场活动,促进产融对接常态化。今年我部还将举办首届全国产融合作高峰论坛和第二届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投融资路演周活动。届时,也欢迎大家踊跃参加。谢谢。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江铝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江铝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江铝网(电话:1737089733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江铝网。江铝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